太阳成集团tyc9728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始终坚持“地方性、应用型、开放式、信息化”的办学定位,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,坚持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发展,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,不断拓展和深化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,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,凝练学院办学特色,重视应用型人才质量培养,努力服务社会,不断推动学院更快更好高质量发展。
党建引领,助力事业发展
太阳成集团tyc9728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认真落实好二级学院“两个议事规则”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强烈的使命感、责任心和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,把党的建设融入学院建设全过程,助力学生成长成才,以党建引领带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。学生获评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、安徽省“优秀大学生”等11人次。近三年来学生发表学生论文、获批专利、软件著作权等86项,学生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6%,考研录取率达19%。
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车辆工程、机械电子工程、自动化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机器人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等8个本科专业,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自动化2个专业为安徽省一流建设点、省级 “六卓越一拔尖”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建设专业;自动化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;电子科学与技术、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;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。现有教职工114人,其中教授9人,副高职称26人,博士34人,兼职硕士生导师11人,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,省级教学名师1人,省级教坛新秀3人。先后获批滁州市 “221”产业创新团队2个,滁州市“113”产业团队1个。
以赛促学,提升创新能力
学院秉承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、赛教结合”的宗旨,不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,建立了机电创新基地,扶持学生社团依托机械创新协会、电子协会、CAD协会等,传授创新创业知识,构建校企联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,提高学生创新能力,初步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课程、讲座、训练、学科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“五位一体”创新创业教育模式,高度重视学科竞赛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,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。近三年来,学院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全国“西门子杯”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、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、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、中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以及安徽省各类竞赛,共获国家级奖项 76项,其中国家一等奖11项、二等奖 25 项;省级奖项298 项,其中一等奖71 项,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,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;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68项,其中国家级 16 项、省级52 项。
共建基地,强化应用能力
学院始终坚持“专业方向聚焦地方产业,人才培养聚焦地方需求”的理念,近年来分别与滁州、天长、来安、全椒等市县建立产学研基地、实践教学基地,共建实践育人基地30余个,其中省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 ;2名博士在企业挂职科技副总,8名教师在企业兼职科技顾问。在共建基地的基础上,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、人才培养,有效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,互相促进,长足发展。学院通过不断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全方位合作,使学科专业打上地方烙印,形成地方特色,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习、实践,鼓励学生参与横向项目,促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,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。
产教融合 彰显办学特色
创新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,激发合作动力。通过构建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合作模式,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。一是充分研究和落实中央和地方科技、教育的相关政策,争取政府支持;二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,寻求校企专业共建、联合培养,进而推动合作,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;三是激励教师赴企业挂职、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,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提升能力,实现双赢。
对外开放,主动出击,拓展空间,开辟路径。一方面,充分利用学校场地、设备、人才资源,吸引企业进驻,共建平台,开展产学研合作、人才培养;另一方面,主动走出去,在机电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建立产学研基地,选派教师与当地企业广泛对接、深入交流,拓展了校企合作空间。
近年来,学院与相关企业在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方面,共同开展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,从卓越工程师计划、产学研一体化、工程教育OBE理念等不同角度就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进行了大胆尝试,在校企合作机制、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、人才培养对接岗位需求,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,与滁州机器人协会在校共建机器人技术综合实验室,企业捐赠教学设备200余万元,彰显了办学特色。(通讯员:石永华,初审:王精明)